赫尔辛基大学最新研究表明,一些长鼻目动物(大象及其古代亲戚)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更多地以草为食,以适应东非富含草类植被的环境。这种适应发生在一些长鼻目动物谱系中,比目前认为的要早得多,大约在2300万到1100万年前的东非部分地区。
约在700万年前的图尔卡纳湖地区,最早的真象开始更多地食草,这与更干燥、草类更丰富的稀树草原环境有关。
赫尔辛基大学的Juha Saarinen领导了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他说:“这支持了‘物种工厂’的假设,进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首先集中在这些地区。”
以草为食对牙齿的要求比以大多数其他植物为食要高,因为草的叶子中含有大量被称为植物岩的矿物颗粒,会对牙齿造成严重的磨损。
尽管如此,在中新世早期和中期,长鼻目的choerolophodals谱系能够转向更富含草的饮食,而它们的牙齿形态发生了相对较小的变化。
自大约1000万年前以来,气候的重大变化对东非长鼻目动物牙齿的进化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拥有高度特化的高冠多脊磨牙的真象(象科)的进化。
沙里宁说:“我们能够证明,在过去的700万年里(例如大约400万到200万年前),东非气候最干燥的高峰与齿冠高度和臼齿脊数量增加的进化爆发相对应,而这些进化变化在气候条件不那么恶劣的时期并没有逆转。”
“这支持了之前的观点,即生物体的适应性特征是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而不是对一般环境条件的适应。”
比较过去700万年里的植被和大象饮食的证据也表明,在东非大部分地区,草地的增加和具有高度特化牙齿的食草大象的优势地位日益增强。
然而,在过去的10万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的剧烈波动,最终只有饮食上更通用的现代非洲热带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存活在东非,它们的牙齿不那么特殊。同样,生态学的普遍性也可以解释亚洲象(大象maximus)在亚洲的生存,而非洲森林象(L. cyclotis)能够在中非和西非更多的森林地区找到避难所。
“在生态上非常多才多艺的现代大象是晚更新世动荡的气候变化的唯一幸存者。现在是我们人类威胁着这一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动物群体中最后幸存的物种,我们应该努力防止它们永远消失。”
本文来自作者[婉若清风]投稿,不代表GFR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gfrcm.cn/zlan/202508-288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GFR号的签约作者“婉若清风”!
希望本篇文章《大象祖先的牙齿因应非洲饮食与气候的长期变迁而演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GFR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赫尔辛基大学最新研究表明,一些长鼻目动物(大象及其古代亲戚)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更多地以草为食,以适应东非富含草类植被的环境。这种适应发生在一...